摘要:而相关企业则利用加工贸易方式原料进关的免税政策进口多晶硅,但电池、组件产品出口时不原路返回,而是自主销售,甚至按一般贸易出口,获得13-17%的出口退税,两头获利。 ...
你依然需要一个专业质量管理的团队,完善的质量管理的体系。
我们出的各种各样的新的技术弄了一大堆,你说这个吸引媒体的眼球,说你创新可以。十年之后我基本就是零成本,我们光伏成本很低,在你的投资成本占的很低。
你和银行很熟,他给你贷款已经很熟了。你在发电里面今年是一千多万千瓦,到十三五的时候可能每年光伏发电要超过2000万千瓦。我们不能把你当小孩子一样,什么事情都管着你,光伏发电已经度过了青春期。我不是搞技术的,我只是从政策这个角度来看质量的重要性。常规电站都和我们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不一样,没有那么复杂。
我们在不同地方,太阳不一样,所以是不一样。今年整个全国发电装机来看8000万千瓦左右,风电2000万,光伏发电1300、1400万千瓦,再加2000多万的水电,超过了常规的化石能源。我今天的主题可能是围绕更多的是25年安全发电量,质量和可靠性、运维和智能电网这五个部分组成的智能解决方案。
对在哪里?是对在一个理想的电站的时候,这个世界上包括国外没有任何一个电站是理想的。现场运维有很多细节问题。在芯片优化方面主要是美国硅谷,德国之前有一两家,后来他们没有坚持下来。你一个优化器,一个逆变器对应一串有22块。
我更推崇是做组件内部电池串级的进行MPPT的追踪,这样可以解决的是电池串和电池串之间,组件和组件之间,组件串和组件串之间全部都能够得到优化。我最近跟很多储能公司谈。
产业里面智能化在今年包括华为到今天拿到了大量的订单,他也对产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。有了优化之后,所有影响都会限到最小的控制单元内部,跟外部没有影响。我认为这个产业从技术实现的状态来讲还是一个小少年而已,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,我后面会展开讲。(根据录音整理,未经本人审阅)。
第三是交联度,我们很多时候对交联度是失于管控,形同虚设。到现场去不压说轻轻推,压的,拉的,踩的坐的都有,相当普遍。现在全球已经到了150GW左右了。我所指的都是从制造、安装、运维整个一个系统以及电站的相关标准。
大概60、70%已经算不错了。从光伏产业来讲不仅是光伏,也包括其他的能源,所以能源互联网这是多种新的技术的结合,就会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。
同时他会带来路条买卖,现在能源局发布出来不允许路条买卖。不仅仅是看到问题,他是解决问题。
一个就是标准的大而全是很难一下子做好,我觉得应该要专业细化一些。从0.42元的国家补贴出来,到地方很慢。这个影响会超乎想象,解决这个影响,发电量的提升大家可以想象得当吗。第四就是相关的标准必须要有,没有标准,你说你的,我说我的,连保险都无法落实。事实上我在上海没有什么大的遮荫,没有。第二是低价中标,早上李主任提了地价中标,很错误的。
这些问题解决怎么,从质量、可靠性、运维三大问题。我自己家里屋顶待会有数据可以看一下。
我可以给一个大概的数据,电站本身系列问题来讲90%甚至95%以上是安装的问题、施工的问题。我还记得今年早期的时候政府相关官员讲了,今年不会有抢装,只要你抢肯定抢出问题了,这是第个改变导致抢装潮的审批的机制。
至少好的发包方式就是要把运维和25年的发电全部作为打包、发包,这才是有效的发包方式。芯片的优化是没有底的,芯片这个做下来是很吓人,很便宜,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计。
我列一个宏观性的九个方面。内部的衰减都会带来损失,单一电池片的损失在串联都会放大到1320个电池片的木桶效应。早上提到PR值测量标准有很多细节,下来大家有兴趣可以跟我一起深入一点探讨。在这里呼吁一下有志于做标准可以跟我们一起,这是国际的平台,SEMI全球&中国光伏系统标准委员会。
运维成本也大大下降,长远战略来看我们这个产业一定要发展智能。你还要多拉一些线,然后去保证他基本的平衡。
用芯片做优化,这是真正的智能化。本身能够发电高还是低没关系,通过你的优化器把他变成统一的电流。
一片小小的树叶或者是赃物的影响,原来影响到整一串,现在影响到你对应优化芯片对应的一小串。这样的衰减结合又是一种串联的结构,更加放大他对整个发电站的影响。
智能监控,我们现在很多监控包括华为做的是基于串级的逆变器基础的监控,这个远远不够。大部分用的是彩钢瓦,不会超过15年,正常用10年左右。80%的PR值里面各种失配损失、衰减损失等等的计算,数据基本上是对得。运维问题,我们看大型地面电站100兆瓦,3500米,安装组件40万个,一到现场看很壮观。
我认为未来监控系统的发展应该怎么做呢?你最后在中方看到数据是两种数据,一种是报警信息,来自最微小的发电单元甚至细化到每一片电池。每一串有22块组件,1320个发电单元,无论是受到外部的灰尘的影响甚至一滴水滴,都会带来你的发电量的损失。
现在有些人担心他的可靠性有问题,把芯片在接线盒,成本略微高一毛钱左右。我们光伏产业质量怎么认知,大家都忽略了。
怎么从60%提高到80%,解决方案一定是智能化。如果用外观优化,1GW,成本高一些,提升效率低一点,把两个都扣除掉,也有达到8个亿以上的收益率的增加。